那些教育孩子“快乐就好”的家长,你们的孩子真的会快

来源:庞瑞平  发布于:2018/6/5 我要转载

我有一位在教育行业工作的朋友,大概是因为对中国的应试教育非常反感吧,他有一次发狠地说:等我女儿长大了,我就不逼着她学习,活得高兴快乐就好。
近年受到很多家长认同的教育观点之一,就是这种所谓的“快乐教育”。
可是,孩子小时候快乐,长大了也会一直快乐下去吗?
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,来自14岁时就出版小说集,如今已为人母的伊姐,她的育儿观点有点尖锐,但确实在理。
无论你是否已为人父母,或许都值得你一读。

你会不会对孩子说“快乐就好”?
先来看几个例子

朋友的孩子,丫丫:
玩乐中轻松度了幼儿园三年,一进重点小学,完全蒙了。
拼音和英文基础大家都学过,老师不讲,直接略过。
长期跟不上进度,丫丫渐渐变得胆怯,紧张和脆弱。
朋友的孩子,国国:
从小成绩堪忧,父母没有压力,千军万马要走的高考独木桥,不挤。
14岁,国国被父母送到了美国麻省一所寄宿私立高中,准备拥抱《美国派》青春的国国完全傻了。
分数确实不是唯一衡量标准,但这里的孩子都精通马术冰球、每个人有一门拿得出手的艺术特长,在课堂表达中也有极好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。
国国在跟他爸爸通话时放声大哭:“在中国也不行,在外国还不行,我该怎么办呀,爸爸?”
最近还见了爸爸的一个朋友,一个部委里的老叔叔:
他出身寒微,凭实力成为高考恢复后第一批大学生;如履薄冰走到今日,牺牲的是对孩子成长的全程陪伴。
对孩子,他有补偿心理,总说:“快乐就好,不用太拼。”
儿子职高毕业,游手好闲,最近居然因为斗殴入狱。
老叔叔黯然神伤问我:“明明一腔真爱,为何培养出一个李刚?”
快乐就好,可是快乐从来不是精神安慰和散养无为那么简单。
那么

持久的快乐是什么?
我从来不是学霸,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,拥有今天相对满意的生活——从物质到精神——全拜写作所赐。
因为写作,我14岁出版小说,而后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,进入北师大。
这一切不值得炫耀,比我优秀的人太多。
但我想说,所有的教育,都是父母潜移默化引导的结果,从来没有什么天降天赋。
妈妈很早把我带到少年宫,自由尝试了钢琴、书法、画画等小城拥有的所有兴趣课。
在我确定学习写作后,我妈妈创造一切条件让我去北上广比赛,她说就当旅游。
旅途奔波的那些年,她问过我很多问题:
“你有没有去想,跟第一名差在哪里?”
“你更喜欢哪个城市?”
“咱还有点时间,要不要去这个城市的书店转转?”
唯独没问过我:“你快乐吗?”
我至今仍然记得

一帮10岁的孩子,等老师拿着秒表说“开始”后就奋笔疾书,教室里只剩下细微的刷刷声;
以及,每天一百条的填字游戏(比如“一个张扬的女人,她的耳环在耳朵上______晃着 / 坠着 / 飘着”,三个词语代表三个完全不同的状态,要求精准);
还有,日复一日背诵名著的任务。
写作不是靠灵感和天赋,也没有任何一种成就光靠灵感和天赋:
钢琴要练习指法,舞蹈家要练习基本功,歌唱家要锻炼发音步骤。
每一种学习,都是苦的。
那我那时到底快不快乐?
快乐,而且还很骄傲。
尽管日后有种种挫败来临,但我有那些年攒下的信心——我曾经就做到了,现在一定也可以。
无所事事在废弃的公园虚度光阴——这种快乐很好,但不是快乐的唯一形式,而且它太轻松获得,也会被轻松遗忘。
通过自己的汗水,突破自身的障碍,由此而来的满足和自信是在内心播下的快乐种子。
而这些种子更稳定,在不同的环境都可以转换生长。
我妈妈不懂表达,但她早就隐隐知道“快乐就好”不是那么轻松说得出口的。
因为从长期来看,我的快乐终是她无法承诺和给予的东西。
意志的磨练、系统的付出、失败的锤炼……这些看似很苦的东西,才最终带来成长中真正的快乐。
我们的孩子,最终要离开温暖巢穴,搏击长空,如果因为你的不作为,他失去变强的最佳时机,那他真的会快乐吗?
被误读的“快乐就好”
2011年,有一本被舆论批评得沸沸扬扬的引进书,叫做《虎妈战歌》。
作者蔡美儿是耶鲁大学终身教授,作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,以最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,比如说所谓的“家教十戒”。
当时媒体讨论这个妈妈的虚荣和变态时,其实流于哗众取宠和断章取义。
比如被媒体大肆渲染的一个细节——
虎妈生日,女儿 Lulu 给了她一张生日卡;虎妈觉得做得太烂,退还,让其重做。
但原书并不是那么粗暴,虎妈退回卡片的点不在于卡片不完美,而在于——
“我看得出你只花了20秒来做这张卡片。我努力地为你筹备生日会,为支付你的艺术课程努力工作,我值得被你更尊重地对待。”
她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来平等对待,温和地表达了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
在电视剧《成长的烦恼》中,麦克拒绝去学习跳舞,他爸爸看出麦克是害怕被女生看不起,他说:
“你反过来想这件事,通过跳舞你可以和她手拉手,脸贴脸;如果掌握这个诀窍,你会让她融化,你就学会了魅力。”
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,其实是担忧颇多的。
这个事例反映了一个道理:

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,就是眼看着他们迎着优秀侧身走过而不作为,以及在困难面前轻易地放弃努力。
“虎妈”蔡美儿是耶鲁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,她的父亲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,传承的精英教育背景让她懂得:
好的教育,从来是控制欲和控制力达到完美匹配。
当我们说着孩子“快乐就好”,我们扪心自问,我们手上的资源是否足以承受她可能承受的失败?
当孩子面临着喝地沟油、居无寸瓦、处处受限的未来,父母还要求孩子觉得“平凡就好”,就是件很残忍的事。
退一万步,就算你有这个实力,你是否确定孩子的自尊心可以接受“我只活在父母的承认中”这个事实?
说到底,他虽然是你的孩子,却不能只做你的独一无二。
像小鸡出壳一样去艰难地搏击,成为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,是孩子来到人间不可回避的命题。
不要轻易说出“快乐就好”
因为教育是资源,那好的教育就是稀缺资源。
这个资源,不仅是爸爸手上掌握了多少学区房指标,妈妈的钱可以把孩子送到多牛的私立学校,而是父母本身的眼界、底蕴和判断力。
教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,完美的教育只是让孩子觉得“一切是顺其自然”。
而这背后,是父母在关键节点的指引、长期营造的价值观环境、四两拨千斤的感化,它们真正地考验着父母的功力。
所以,停止一味说 “快乐就好”。
在这个模糊命题催眠下的孩子,
长大后未必真的快乐。
自从当上爸爸后,就一直很惶恐。
我常常感慨:孩子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幸福,也就带来了多少烦恼。
幸福,是他们的童真带来的快乐;而烦恼,则是担心要怎样小心地呵护他们的童真,不让他们被这个世界轻易伤害。
我想,这也许是和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经历有关:我们多多少少都经历过“虎爸虎妈”的教育方式,也盲目地相信过被夸大的西方自由教育。
但凡事,皆是过犹不及
  • 赞 0

  • 浏览319

  • 分享

    想了解葆婴请联系:

    庞瑞平|

    铂金VIP会员
    未显示 微信咨询

    未显示

    未显示

    人气:7382 给我投票

    个人分享

    我的故事

    更多>
    • 加入时间:2017.8
    • 目前级别:高级
    • 所属团队:最专业的网络居家创业团队
    • 我的目标:钻石

    我们选择做一个事业,首先要选对行业,然后要选对公司,再然后我们要选对一个平台和团队。关于行业,那我们都知道我们经营的是直销行业。直销行业呢,是国家提倡的个人创业中很重要的...... [点击查看详细]